2014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小幅上涨,与上年相比上涨2%,和全国一致,较全省(2.4%)低0.4个百分点。据分析,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力”是粮食、蔬菜和工业类食品等食品类消费价格。
食品类领涨 居住类垫底
2014年,我市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呈全面小幅上涨的格局,个体呈现食品类领涨、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次之、居住类垫底的态势。其中,食品类上涨4%,烟酒类上涨1.5%,衣着类上涨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4%,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5%,居住类价格基本持平。
食品类中,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是食品工业类产品,如:调味品上涨15.4%,液体乳及乳制品上涨10.7%,淀粉及制品上涨8%,糕点饼干面包上涨6.5%,在外用膳食品上涨6%。食品工业消费品整体涨幅超过5%。
食品类中,主要农产品价格小幅上涨。其中,粮食上涨2.3%,鲜菜上涨4.4%,鲜果上涨8.9%。这主要是受农业生产成本加大的影响。
猪肉和糖的价格呈下跌之势。猪肉下降0.7%。去年,猪肉价格走势呈U型结构:1月和2月是正增长,分别上涨5.2%和0.9%;从3月开始负增长,一直到10月;最低的5月和6月,分别下降3.9%和3.4%;11月和12月开始正增长,分别上涨4.6%和2.1%。糖的价格下降2.5%,其中食糖和糖果分别下降6.2%和7.6%。
烟酒类价格上涨1.5%。由于包装材料、原辅料价格和人力成本等上升的原因,还有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价位持续上移,造成中低档烟酒销量和价格都有小幅上涨。综合计算,2014年,酒类上涨2.9%,烟类上涨1.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5%。主要是教育、文化娱乐和旅游价格上涨。其中,文娱用耐用消费品类下降2.3%,教育上涨3.3%,文化娱乐类上涨3.5%,旅游类上涨4%。
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3%。其中,交通上涨2.4%,通信下降1.7%。虽然国际油价在2014年连续下跌,国内成品油价格已有11次下调,但是汽油的全年平均价格仍比2013年上涨0.5%,柴油价格下降3.5%。
2015年CPI走势分析
2015年,消费价格走势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整体经济增长情况,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情况,三是国家政策情况。据综合分析,整体经济平稳增长是肯定的,国际大宗商品(如:石油、黄金)价格探底回升是必然,国家政策调整(如:银行降息)也可能在一季度出台。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2015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将小幅上涨,但涨幅不会超过3%。
多重因素
“刺激”居民消费价格变动影响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成本因素,又有市场因素,还有政策性因素。
成本因素。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是推动消费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2014年食品工业类消费品价格上涨较多,与前几年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是受劳动力价格上涨影响。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必然会增加各行业用工成本,最终转嫁到消费品价格上。2014年我市最低月工资标准增加140元。受此影响,加之百姓对家政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使得家庭服务价格上涨18.8%。
市场因素。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2014年价格总体上涨幅度低于上年0.3个百分点。政策性调价因素。一是国家价格政策。2014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调价政策对市场价格变化产生直接影响。如:国家先后11次调整成品油价格,以及阶梯电价的执行、食盐价格变动等。二是地方性价格政策。如:2014年本地长短途汽车票价、游泳馆票价等上调,影响该类消费价格上涨。三是政策规定的实施效应。如: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和落实,高端消费降温,高档白酒、餐饮、高档礼品需求紧缩,价格出现理性回归。
对策建议
加强组织协调,保障市场供应。做好主要农副产品的供应,稳定市场物价;继续完善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机制;加强鲜活产品运输组织,畅通“绿色通道”,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强对粮食最低收购价的监督检查,保障粮食产量和价格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
加大市场监控和检查力度。做好价格监测预报、预警工作,防范价格异常波动;加大物价执法力度,严厉查处价格欺诈、价格垄断、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等价格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
积极推进价格改革的同时,要防止变相提价。目前,阶梯电价已经执行,阶梯水价、阶梯气价也将出台,深化价格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进一步推进,将导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但改革要注重通盘考虑,相关配套措施一定要跟上,防止把资源价格改革蜕变为变相提价。
加强重要商品价格的发布工作。有针对性地发布市场供求和相关价格信息,正确引导生产和经营,稳定正常市场秩序,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平稳。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让生产经营者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