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沪农商村镇银行

首页> 关于我们

区县动态

硕果累累挂枝头

发布时间:2015-12-28来源:个旧时讯作者:王剑浏览字体:[      ]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生产按照市委、市政府“依托工业、围绕市场、服务城市、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路,围绕“三带一区”产业空间布局,以“规模种养与规模加工‘两轮驱动’一并发展”为抓手,加快优质稻、特色果蔬、生物药材、烤烟、农畜产品加工、劳务输出“六大”优势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各具优势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示范点频出,个旧都市型农业渐成规模。

 优势产业迅速发展  经济总量节节攀升

“十二五”期间,我市粮食生产实现五连增,总体实现十一连增,优质稻种植形成规模。

我市农业部门进一步加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蔬菜水果年均种植面积、产量稳步提升。同时,切实抓好畜牧业生产、畜牧科技推广、动物疫病、畜产品安全质量等工作,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的建设进度。“十二五”期间,全市肉猪、肉牛、肉羊年均出栏率和家禽年均出笼率实现平稳发展。

利用气候资源、立足山区优势,我市先后建立了灯盏花种苗繁育基地、大草乌标准化示范基地、马蹄香GAP试验示范基地,实施铁皮石斛组培人工驯化及GAP种植示范项目、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为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生物药材奠定了技术基础,以大草乌、三七、马蹄香为主的生物药材产业稳步发展。

烟草部门积极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大力推广“少基质漂浮育苗技术”、“上部烟叶带茎烘烤技术”、卧式密集烤房,建设优质烟示范基地,促进了烤烟科技的推广应用,亩均产值近3000元,户均年均收入达到3万元。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创建本土特色品牌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市出台的关于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与农户的多种利益有效联结机制,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深度融合,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到示范区内投资兴建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

同时,大力支持引导品牌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优质稻、特色果蔬、热带水果、生物药材、烤烟、农畜产品加工等农产品品牌,通过举办个旧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参加农业博览会等推介活动,推进农产品分等分级和包装上市,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竞争力。

完善市场信息建设构建社会服务体系

为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我市加大“乡村流通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乡镇集贸市场和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十二五”末,全市红河农资连锁店总数达27个,9个乡(镇、区)共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44个、专业蔬菜批发市场4个、水果批发市场2个。

我市依托“个旧农业信息网”、“个旧市新农村建设信息网”、“三农通”以及市农产品信息中心站、乡镇基层站点,积极做好农产品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工作。通过网站和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等平台,大力向社会推出特色农产品,将“滇屯502”优质米、鲁沙梨、杨家田水泡梨、沙甸干巴等打造成了具有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优质农产品。

为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我市加快推进鸡街(倘甸)、卡房风筝山、贾沙普洒河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引导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超对接直销、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大力推行“网上交易、网下服务”的产销对接模式;积极探索“大型营销企业+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等营销方式,扩大“订单农业”规模;探索建设“智慧农业”商务销售平台,建立订单式生产、网络化采购、物流式配送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推动“在场农业”向“在线农业”转变。

锡城镇的“红河驼峰牛养殖专业户合作社”努力拓展精加工产业,利用网络电商进行销售,从而扩大销售范围。对这一创新之举,市农业局给予大力扶持,积极为其争取政策优惠,并提供最新信息,开启了共建我市数字化农业的新局面。

全市不断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步伐,逐步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技术公共服务机构;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建立补助经费与服务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村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从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管理、“三品”认证等方面全方位给予政策支持;支持配合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开展多种形式农业技术服务,健全并完善与其他农业服务组织的合作机制。

此外,我市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实施专家联盟、村企社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畜禽诊所等服务模式,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完善基层技术人员“包村联户”等责任制度和农业科技服务培训制度,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基层组织明白人等新型职业农民,有效促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到田到户。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网站声明|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06030408号 服务热线:4009962999 网站支持IPV6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